1913年前后,柳州已有了分散的手工纺织业。在西大路有几家,莲花桥有一家,谷埠上街有一家(叫青年织造厂,业主是陈显扬)。此后发展到景行路 、湖南会馆 、连塘路都有作坊。最后逐步集中在映山街 、西大路 、景行路 、文武巷一带,由广东人出资给湖南人操作,生产土白布。
1918年,湖南人集资自购洋纱织布,获利较多,遂召来了许多老乡亲友到柳州织布,到1923365bet提款速度_亚洲365_365bet365娱乐
年时,柳州的织布业者几乎全是湖南人,织布机达100台。
1926年伍廷飏任广西建设厅厅长时,在柳州开办平民工厂,生产织布机 、马达等产品。柳州的织布工场达30家,织布机达400多台。
1927年10月9日在吉祥寺成立马平县纺织公会,负责人是查桂凤,会员127人。
1928年柳州大火,烧毁半城。在映山街 、西大路一带纺织厂被焚毁,纺织业遂呈萧条状态。
1930年,李宗仁在柳州集训军人,需要军装,于是纺织业开始逐渐复苏。1942年,许多沦陷区难民集中柳州,因人口增加,纺织业也随之兴旺,当时,全市铁、木织布机达600余台。
到临解放前,苛捐杂税多,金融混乱,物价上涨,市场日益萧条,加上外货进口的冲击,柳州市纺织工业再度不景气,全市只剩下40台机子在转动。
解放前,映山街称得上是手工织布一条街。老柳州人都还记得,从40年代起,未走到映山街,便先听到一阵阵的机杼声。1946年,映山街有20多家织布手工业户,从事生产的人员就有100多人,其中最大的一户姓邱,有10多台织布机。其他各户都是一至二台织布机,多是夫妻厂店。他们起早贪黑,一天劳动十多小时,浆 、漂 、煮 、染 、织等全部操作工艺过程都是夫妻二人自己干,还要自己购买原料,出售产品。虽长年辛苦,但收入甚微。当时有人说:“长年纺纱又织布,穷得只剩一条衣 和裤。”一语道出了个体纺织业者的艰辛。当时,他们用的原料多是来自农村手工纺的条解不匀的低支纱,织出的都是呆板的条子、格子和粗白布,柳州人称之为湖南布。由于工艺粗糙,只有城市贫民及农民才购买。
1949年11月柳州市解放。1950年7月29日柳州商会举行新民棉织社成立大会,出席会议的有118人。
8月26日在映山街7号设立手工业联营门市部。1951年,柳州市工商联进一步组织了100多户手工业织布者成立了联营社,协助其组织原料,至1953年转为四个供销社,统一为柳州市花纱布公司加工棉布。1954年,转为四个棉布生产合作社,映山街的织布手工业户大部分都入了社,全社共有社员200多人,实行集体共负盈亏制。至1957年,这四个棉织生产合作社转成了一个棉织合作工厂,职工发展到639人,共有四个工场,主要产品有蚊帐布 、帐顶布 、红星市布 、药纱布 、高丽面巾 、祝君早安毛巾等七种。1959年,该厂并入柳州市地方国营染织厂,映山街织布一条街的历史至此结束。